中国古代盖房子为什么不用更结实的石头,而用易腐朽的木头?

发布日期:2024-09-11 16:21

来源类型:康波财经 | 作者:劳伦·海斯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奥门资料大全兔费】【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年香港6合资料大全查】【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新澳门资料大全免费新鼬】

建筑,是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就像高楼林立的都市是现代社会的注脚一样,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必然是当时科技水平与文化观念的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通过观察不同民族历史上的建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文化与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关于中西方建筑的对比,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

为什么中国盖房子都用木头,而不像西方那样,用更坚固、更持久的石头?

五台山南禅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这个问题十分有名,对它的回答也有很多。而在我看来,一种文化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思想观念占据着主导作用。

不过在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之前,我想首先反驳两个常见的错误观点

  1. “中国石建筑少是因为缺石头
  2. “中国在石建筑方面的技术不行

先看第一个:

反驳1:因为“中国缺石头”?

建筑学家刘致平曾在其著作《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提到过此说法:

“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刘致平,曾为中国营造学社成员

但这个说法真的可以解释得通吗?

我们知道,建筑用材并不一定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来说,大兴土木从外地往京城汇集物资的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杜牧《阿房宫赋》说“蜀山兀,阿房出”——秦朝在陕西咸阳建造阿房宫,而木材却是千里迢迢从四川运过去。《史记》中也有:“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

因此,自然环境等地理因素,或许会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一点影响,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再看第二个:

反驳2:“中国在石质建筑方面的技术不过关?”

据笔者了解,砖石建筑的技术关键在于“拱券”结构

我们知道,石头在韧性方面其实并不好,所以拿它做横梁的话,跨度就会受到限制,甚至要小于木材(据研究,超过4.6米的石横梁都很罕见)。这样一来,建筑的室内空间就受到极大的局限,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巴特农神庙

为什么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庙都会呈现这种“巨柱林立”的效果?

其实很简单——不是为了看着壮观,而是柱子少的话,撑不住啊

而拱券就不一样了。

有了它,石头所受的压力就被推向了两边。

图片来自网络

古罗马的建筑技术如此发达,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发明了高度成熟的“拱券技术”

成熟的拱券技术,再加上混凝土的发明,古罗马建筑的室内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甚至能够建造起拥有43.2米跨度穹顶的万神殿——这一纪录甚至超过了一千多年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直到1912年才被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打破。

罗马万神殿

但其实,在拱券技术方面,中国也不遑多让——

赵州桥,隋代

并且《史记》中曾记载:

邹子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往亲师之。

再加上无数砖石佛塔、帝王陵寝······可见,中国在石质建筑的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发扬光大

那么,会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牵扯到不同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了。大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1. 社会环境
  2. 思想观念

1、社会环境——世俗压过宗教

有人说,“西方建筑史,其实就是神庙教堂的历史”。

的确,我们纵观西方最经典的建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从古罗马的万神殿,到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这些存留至今的雄伟建筑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宗教属性,即:献给“神”的。

“神”是永恒的,所以神的居所也应该是永恒的

那什么建筑材料能够“永恒”呢?

自然就是石头了。

并且,宗教性建筑主要用来实施祈祷、聚会等宗教功能,并非用来居住,所以建造过程往往会很漫长——石头盖房本身就麻烦,再加上需要筹措资金、或商讨设计方案,因此常常是建建停停。君不见,欧洲的很多教堂都是用了几百年才盖好(德国科隆大教堂前前后后建了超过600年)。

科隆大教堂

而中国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是世俗政权压过一切神权的

秦始皇

因此,中国的建筑,哪怕是最雄伟的皇宫,也都是实实在在给人住的,等不起——急着住的房子,你让我建个几十上百年?花都谢了。

这样一来,中国人盖房子自然就要求快、求节约材料、节省劳动力——而这些正是木结构建筑的优点。在相同的效果要求下,木结构建筑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中国古代最大的木构建筑武则天明堂,建造时间只用了不到一年(687年二月开建,688年正月落成)。

而非要说宗教方面的话,中国倒是也有很多保存至今的建筑——石窟佛塔。

龙门石窟

汉代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大概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了。而伴随着佛教传来的,就是塔和石窟两种建筑。并且,在宗教热情的驱动下,塔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的“高度担当”,而石窟更是会连续凿上几百年——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教堂也可以说是相映成趣了。

2、思想观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的哲学观念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总想着征服、“人定胜天”。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居住场所的观念。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曾写到:

······但更深究其故,实源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梁思成

按照梁先生的意思:在中国人眼中,建筑就和衣服、车子差不多,持的都是“用的时间长了,大不了换一个呗”的心理,压根没想让它能存在多长久。万事万物的生灭,都是自然规律,建筑也是一样。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取材最方便、施工成本最低的木头,同样脱颖而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活人住的”和“死人住的”是不一样的——活人的生活顺应自然规律,但死后还是希望能永恒。所以,为求“死后长存”,陵墓就用更容易保存的石头,这种心理跟西方人建教堂、神庙倒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了

明定陵

长此以往,人们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砖石冰冷,适用于阴宅;而“木”象征着生,适合活人居住。这种观念又反过来助长了这种行为本身。


结语

其实“中国建筑用木头,西方建筑用石头”这个观点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或许是因为西方保存至今的建筑多为石质教堂,而他们的木房子都没有保存下来,才给我们造成了这种错觉;而在同样的宗教热情的驱动下,中国也可以开凿出规模宏大、过程漫长的石窟。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无数的专家和学者都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笔者自问也没有能力将它解释清楚,因此这篇文章权当抛砖引玉,期待与各位读者交流、碰撞,也期待以后的研究人员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参考书籍:

《华夏意匠》,李允鉌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万神殿堂》,王南

哇提勒维·拍桑固翁:

4秒前:自然就是石头了。

Mesut:

3秒前:2米跨度穹顶的万神殿——这一纪录甚至超过了一千多年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直到1912年才被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打破。

藤田玲:

3秒前:就像高楼林立的都市是现代社会的注脚一样,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必然是当时科技水平与文化观念的最集中的体现。

梁丽:

6秒前:我们知道,建筑用材并不一定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来说,大兴土木从外地往京城汇集物资的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